五十岁之后,没有人请你吃饭、聚会,电话也很少,说明了4种状况
有人觉得退二线就没人理了,可去年有近三成五十岁以上的人,自己开了公司。
有人觉得退二线就没人理了,可去年有近三成五十岁以上的人,自己开了公司。
日本街头66岁的大巴司机平稳穿梭,美国78岁的摄影师仍奔波创作,“退而不休”已成为美日老龄化社会的普遍图景。数据显示,2024年日本65岁以上就业人口达930万,占整体就业者的14%;美国65-74岁群体劳动参与率升至27%,75岁以上求职比例接近9%。这一现
“50岁还得硬扛体力活”“年轻人岗位被占”“养老金会不会还是不够发”——延迟退休从提出那天起,类似的顾虑就没断过。有人觉得这是应对老龄化的科学办法,也有人担心会成“雪上加霜”的负担。
老张退休那天,单位领导拍着他肩膀说:“放心吧,国家政策好,养老金年年涨。”三年过去了,老张每次去菜市场都得盘算半天——上个月猪肉还28一斤,这个月就蹦到32了,可养老金调整幅度却从前几年的5%降到了3.8%。
一提到延迟退休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“多干几年多领几年社保”,但那些到龄就办退休的人,早就把账算明白了:硬熬到延迟退休,可能越干越亏。2025年养老金政策又有新变化,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3笔账拆透,让你清清楚楚知道“到龄就退”和“延迟退休”到底哪个更划算。
2025年10月23日,四中全会开完了,公报里头第一次提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,以前开会,房子这事儿从来没人提,现在突然说起,肯定不是随口一说,这是方向变了,房子不再当赚钱的玩意儿,得让人住得踏实才行。
养老金“22连涨”的传闻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。尽管人社部迅速回应,给出一颗“定心丸”,无数人的心头却依旧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。官方的承诺为何难以驱散民间的疑虑?这背后,藏着比数字更复杂的人心与现实。
不少1977年后出生的人最近算退休年龄时发现,自己刚好赶上了退休新规的“调整档”——和前辈比,不仅退休时间要延后,缴费要求也更高。有人担心这代人要扛双重压力,也有人觉得政策有缓冲空间不用慌,其实得把新规的细节拆透,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面对什么。
“延迟退休真来了,到底该早退还是晚退?”2025年1月1日弹性退休制度正式落地后,这成了上班族最纠结的问题。有人说“早退休早享福,反正晚退一年就多领200块养老金,不值当”,也有人觉得“多缴几年社保,退休金能高不少,晚退更划算”。
窗台上的日历翻到2024年,老张用红笔在"退休"两个字上重重画了个圈。他搓了搓因关节炎变形的手指,突然笑出了声——这个动作让他想起三十年前,在车间里给合格产品盖章的模样。
最近后台全是退休朋友的留言,几乎都带着同一个困惑:“人社部明明一直说养老金发放有保障,可网上到处传2026年调整要悬了,到底该信谁?”这种矛盾感太明显了——一边是官方反复释放“确保足额发放”的定心信号,另一边是不少退休人员对2026年的涨幅甚至能不能涨,都抱着
10月17日,人社部官网公布全国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(截至2025年10月1日)。
好家伙,眼看2025年1月1日延迟退休就要来了,大家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。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冒出个说法,讲2024年和2025年这两拨退休的人,反倒“有福了”。这不奇怪吗?一个政策大调整的前夜,怎么就成了幸运儿专场了?这事儿,得掰开揉碎了说。
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,“延迟退休”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。自中央明确“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”的方向以来,不少即将步入退休阶段的人群格外关心:自己是否会受新政影响?尤其是1977年出生、已缴满15年社保的群体,究竟能否按原
别急着羡慕,50岁刚把房贷清零,延迟退休通知就贴到工位上,你以为是终点,其实是加时赛。
今年10月18日至10月下旬冷空气频繁,本市气温持续较低,可能导致部分叶片提前凋落红叶观赏期将缩短,要抓紧最佳观赏期哦
2025年下半年,全国31个省份的养老金计发基数正陆续公布。这对于在2025年1月1日之后新退休的人员来说,意味着他们的养老金将迎来重算和补发。
?成立时间:10月12日,北京工业大学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,揭牌成立新能源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网络空间安全新学院
上周小区群炸了锅:56岁的李叔半夜心梗,救护车进不来,老小区没电梯,四个邻居抬下去,ICU门口老伴哭着说“存折里只剩7万块,连支架都凑不齐”。
而在隔壁的日本,延迟退休已经进行到next level,一个“无退休时代”已经暗中成型。